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练好“三功”,让党的创新理论吸引青年
日期: 2025-10-22 信息来源: 大众日报 点击数:

徐 川

●核心观点:广大理论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要在贴近青年上“用真心”、在深研文本上“下苦功”、在传播形式上“谋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吸引青年,成为青年成长路上“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行动指南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召开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广大理论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要在贴近青年上“用真心”、在深研文本上“下苦功”、在传播形式上“谋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吸引青年,成为青年成长路上“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行动指南。

贴近青年,让青年“听得懂”

青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讲好党的创新理论,需要贴近青年,知晓青年的困惑、倾听青年的声音、解决青年的难题,做与青年并肩成长的“同路人”,让理论带着温度触达青年心底,让青年“听得懂”。

一是把准青春脉搏。毛泽东同志指出:“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在青年中传播党的创新理论,需深入青年的生活场域与精神世界,了解青年、研究青年、读懂青年。把准青春脉搏的基本逻辑:只有贴近青年,才能了解青年;只有了解青年,才能理解青年;只有理解青年,才能影响青年;只有影响青年,才能引领青年。要研判青年的价值观状况,知晓其认知习惯、生活方式、关注热点。既要知道“新时代青年是什么样的”,还要知道“新时代青年希望成为什么样的”,更需要知道“新时代青年应该是什么样的”,摸清青年的实际理论需求,让党的创新理论为青年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所运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是平等共情对话。新时代青年更加接受平等对话、情感共鸣。理论工作者需要放下居高临下的“教育者”姿态,少讲抽象的大道理,多讲身边小故事;少点单向的宣讲会,多点互动式的分享会;少用“你”“你们”的指令性表达,多用“我”“我们”的共情式对话。在轻松的氛围中,用青年熟悉的话语、认可的逻辑,以“朋友式”的交流传递理论内核、表达价值观念,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青年可信赖的思想伙伴。

三是及时回应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面对新时代青年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国家等方面的困惑,理论宣讲者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用空话、套话搪塞,要及时给出有温度、有依据的科学解答。比如,结合就业优先战略回应就业焦虑,结合“租购并举”政策回应住房难题,结合教育“双减”政策回应教育未来走向,结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来回应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选择等,用理论及其对应政策解答青年的思想困惑、回应青年的现实需求,让理论成为锚定方向、升华思想、坚定信念的精神支撑,实现青年与理论的双向奔赴。

深研文本,让青年“记得住”

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但我们不可能“以己昏昏”来“使人昭昭”,因此给青年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前提是走进思想深处,真正吃透理论。理论传播者需要在“深入”的基础上求“浅出”,把理论读懂弄通、学深悟透,让青年能够“记得住”。

一是原原本本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要全面系统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思想精髓,必须紧密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五卷)和《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等重要文献,认真学、反复学、经常学,在强读博览中活学活用。通过原原本本地学习理论知识,原汁原味地研读原文原著,逐字逐句地领悟核心要义,让理论传播者先成为理论的“明白人”,再成为理论的“解读者”“传播者”。

二是条分缕析讲逻辑。党的创新理论不是零散观点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科学系统、逻辑严密、开放发展的有机整体。向青年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要如抽丝剥茧般厘清理论的逻辑脉络,讲明白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讲透彻理论之间的因果关联、互补关系、递进关系,讲清楚理论指导政策落地的实践脉络。比如,要在讲清楚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演变中,讲清楚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是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又如,讲解“共同富裕”时,还要讲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城市与乡村、发展与安全的内在关联,讲完善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举措。只有如此,才能让青年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必然。

三是创新形式求生动。党的创新理论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规范性、专业性特征。在进行理论传播时,需要平衡好理论深刻性与大众化的关系,以青年的认知规律、话语特点为中心,推动理论话语向青年话语的转化。话语转化不是对理论“做减法”,而是用青年熟悉的网络热词和流行语,用青年熟悉的生活案例、亲和的口语表达、鲜活的场景描述“做加法”,用青年能够听懂的“大白话”、能够感知的“小切口”、能够共鸣的“真情感”,把深邃的理论转化为“接地气”的语言,送入青年的脑中、心中。比如采用理论情景剧、微动漫等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国潮文化、说唱、脱口秀等新的文化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新兴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活动。

务求实效,让青年“用得上”

理论的根本任务是回答、指导并解决问题,吸引青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根本目的是让他们带着方向感和使命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火热的实践洪流。因此,理论工作者需要以理论的实践成效为导向,联系青年的思想实际,搭建理论与实践的联结桥梁,让青年在实践中真正感受“用得上”的理论智慧与理论价值。

一是联系青年实际。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时,要关注青年的思想动态,结合青年关心的热点问题,从青年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寻找切入点,用青年身边的事例来阐释理论,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关注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让青年感受到理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社会公平、就业创业、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等,引导青年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分析和思考,让青年深刻认识到党的创新理论是指导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为青年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是搭建实践平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锚准青年的生活实践场景,将宣传教育阵地从教室、会议室搬到社区志愿服务岗、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校园实践社团活动等第一现场,融入社区志愿服务、青年创业活动、社会调查等具体实践中,让理论“活”起来。同时,要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治理示范点等阵地,搭建多元化的实践体验平台,让青年在动手实操、深度调研、实地体验中感受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此外,鲜活的榜样案例比抽象说教更能点燃青年的实践热情。要广泛挖掘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典型,通过“榜样分享会”“榜样故事短视频”等形式讲好他们学理论、用理论的成长故事。

三是完善反馈机制。面向青年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建立线上与线下并行的反馈机制,根据反馈情况对理论传播策略进行动态调整。在线上,要用好问卷星、互动评论区等渠道,收集新时代青年的需求与意见;在线下,可通过召开分享会、座谈会,倾听青年的真实看法、具体需求。根据反馈情况调整理论传播策略,让传播内容跟着青年需求走、传播形式跟着青年爱好走、落地方法跟着青年生活走,确保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始终与青年实践需求同频共振,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吸引、武装青年。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Copyright2000-2019版权所有 西安翻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锦业路125号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