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世界意义
日期: 2025-09-04 信息来源: 南方杂志社 点击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海璇(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洪向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其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苦难深重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转折点,更是以独特的历史实践、战略贡献与价值引领,深刻重塑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国际秩序演进方向与人类和平发展理念。

奠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东方砥柱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整体性的战争,涉及和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多维度战场,各个战场间的战略协同与联动直接影响战争的整体走向。中国战场作为反抗外敌时间最长、消耗日军兵力最多、战略位置十分关键的重要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当之无愧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赢得了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战略主动权。

从时间维度来看。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共产党便带领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救国”旗帜。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之下,日本侵略者大部分主力军被牵制在了中国战场。在抗战最艰难的阶段,毛泽东客观分析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与日本的相对优势,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驳斥了“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认识,为中国抗战胜利指明了前进道路。因此,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持续14年,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极大地抗击与消耗了日本侵略者的力量和资源。这种时间上的顽强坚守,也为苏联、美国、英国等其他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

从空间维度来看。依托地理条件以及战略资源,中国战场成为连接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的重要战略枢纽点,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组建“全球作战体系”的重要战略基地。一方面,中国调动了大量地勤人员,为反法西斯同盟军提供后勤保障服务,补齐了他们在华作战时的“后勤短板”;另一方面,中国还为同盟军在东方战场上提供了大量资源供给和军事情报,给予了他们对日作战时多方面的支持。据史料记载,1937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由于受到中国战场的束缚,日军“北进计划”受到严重阻碍,这也让苏联避免了两面作战的困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仍有100万左右的主力军深陷中国战场,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对抗美军的能力。此外,攻占缅甸是日军“南进计划”的关键环节,中国克服困难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多次挫败日军对英军防线的攻击力量,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东方战场与东南亚战场联动”的关键纽带。

推动国际新秩序的重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并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标志着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代表的传统国际秩序发生根本性变革。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流砥柱和反法西斯同盟四大国之一,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战略贡献,积极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构进程,为建立国际法、制定多边机制、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等融入了东方智慧,奠定了当代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基石。

打破近代以来由西方列强主导全球治理的垄断格局。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发优势,通过殖民侵略、制度输出以及文化传播等方式,构建了一套以欧美为核心的世界霸权秩序,将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纳入其控制和奴役的范围。而中国抗战期间的突出贡献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由此开启了参与重构国际秩序的进程:作为战胜国,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宪章》制定和联合国创建工作,并于1942年成为《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1943年中国签署《开罗宣言》,确立了“日本所侵占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的刚性原则,向世界宣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也意味着,从“西方中心主义”向“多元参与”转变的全球治理体系开始建立,为后来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事务、获得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为建立新型国际秩序提供了价值内核支撑。本质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之战。为建立独立平等、美好和平的世界,抗战胜利后中国倡导并呼吁各国摒弃“种族主义”观念,维护并尊重各国的主权与独立,并推动联合国作出一系列支持非殖民化的决议;中国还成为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并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等相关事宜,这都是中国人民为捍卫世界和平作出的庄严承诺。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大力弘扬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历史证明,中国在抗战中所熔铸的“平等”“和平”“正义”等核心理念,不断重塑着新型国际秩序的价值内核,也进一步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

为全球治理提供“合作共赢”的方法论启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以国家利益为重、民族大义为先,在世界东方率先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与人类正义事业紧密相连,呼吁并积极推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坚定维护联合国所倡导的“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促成国际合作”“主权平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宗旨和原则。这种“先凝聚国内力量、再联合国际伙伴”的实践路径,从政治策略层面,为战后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性危机提供了清晰方法论:通过团结多元主体、汇聚不同力量,形成目标一致的合作共同体,最终实现共同利益与共同目标。这一方法论至今仍为全球治理中践行“合作共赢”理念提供着重要启示。

丰富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宝库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来看,战争的残酷还在于不同文明体系与价值理念的相互博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全世界树立了一座维护人类多元文明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丰碑。

一方面,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除了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等暴行,还通过开展“非中国化”“去中国化”等文化侵略政策,肆意摧毁中国大量珍贵的文化古迹、大肆掠夺中国历史文物、强制推行“日语教育”等,试图从根本上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组织动员人民坚持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与奴役,并秘密转移与隐蔽保藏了大量珍贵文物,使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免遭战火摧毁与文化掠夺的厄运。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的存续与发展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中断了日本法西斯凭借强权推行的文明同质化进程,进而在现代性冲突中保存了多元文明共存的可能。

另一方面,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虽然中国军队在军事装备、经济实力等方面都与日本军队有着显著差距,但中国人民共御外辱决心丝毫未曾动摇,这是民族危亡之际推动抗战胜利的内在支撑,向世界展示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诉求相互呼应、深度契合,激励着世界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新时代的征程上,这一伟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已创造性转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继续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着中国方案。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政府部门链接

高校行业部

政企行业部

健康行业部

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究院

Copyright2000-2019版权所有 西安翻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锦业路125号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