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学生资助体系,既保障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需求,又助力其全面发展,成为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尺。西安翻译学院以“五到位”工作体系为抓手,通过组织保障、制度规范、体系构建、程序执行、信息服务五大维度的系统性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资助育人之路,这不仅是学校对“让无助者有助、让有志者成才、让奋进者辉煌”育人目标的实现,更为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顶层设计与协同机制并重 构建资助工作四梁八柱
西安翻译学院将学生资助工作纳入学校发展战略全局,成立由校长、党委书记双任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形成“决策-统筹-执行-反馈”的闭环管理链条,并通过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工作网络,创新打造四级联动管理机制。这一机制通过明确各层级职责,确保政策传达精准、执行高效。
在责任落实层面,学校将资助工作纳入二级学院考核体系,建立班级评议小组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人人有责、层层担责”的工作格局。四级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行,使资助工作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实现无缝衔接,为后续制度建设与模式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制度筑基与流程再造 打造标准化运作范本
制度建设是保障资助工作公平公正的核心要素。西安翻译学院构建起以《学生资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核心的6项主干制度,形成覆盖资金管理、评审流程、监督问责的全链条制度体系。通过动态修订28项实施细则,学校持续优化资助原则、申请标准、发放流程等关键环节,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在流程标准化方面,学校创新绘制6类资助业务流程图,将国家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9项主要业务细化为可视化操作指南。特别建立“三公示”制度,通过资格确认、资金管理、发放结果三次公开,主动接受师生监督。纪委与审计部门的全程介入,配合公开投诉渠道,构建起立体化监督网络,确保每一笔资助资金精准到位。
多元体系与精准施策 构建发展型资助新模式
在经费保障上,学校严格执行学费收入5%的专项提取标准,2018至2024年累计投入1.14亿元,惠及学生数万人次。通过拓展社会捐赠渠道,设立丁祖诒教授奖助学金等专项基金,学校构建起“国家资助为主体、学校资助为支撑、社会资助为补充”的三位一体资助体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创新实施“1+3”发展型资助模式:将30%的专项经费定向用于学生能力提升项目,打造能力提升、实践育人、思想引领三大平台。在能力提升平台中,45%的勤工助学岗位被设定为技能型和管理型岗位,学生通过参与行政助理、新媒体运营等工作实现能力增值;实践育人平台推出的“150计划”,要求受助学生每年完成100小时社会实践,并资助50个学生主导的创新创业项目;思想引领平台则通过红色研学、诚信教育月等活动,将资助工作与理想信念教育深度融合。
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 实现精准识别与动态管理
在程序执行层面,学校创新“四级评审”机制,通过班级民主评议与大数据分析结合、辅导员与公寓管理员双重核查、学院审核与中心终审的多维验证,确保困难学生认定精准度。建立“三色成长档案”制度,对特困生实施个性化成长方案,对一般困难学生提供能力提升支持,对突发困难学生给予应急救助与心理关怀,实现从经济资助到发展支持的全面覆盖。
信息服务方面,学校深度应用全国及陕西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的精准采集与动态更新,连续多年保持数据填报“3个100%”。通过前置设计《入学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问卷,在新生报到前完成困难摸底,并将信息共享至相关学院,实现"未入校门,资助先行"的人性化服务。
育人成效与社会认可 彰显资助工作温度与深度
西安翻译学院的探索实践收获显著成效。近日,高等教育评价领域极具影响力的软科正式揭晓“2025软科中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在普通本科学生最关注项目满意度TOP20的高校中,西安翻译学院“奖助学金评选”等4个项目跻身全国高校前十,这不仅是学生对学校在资助工作的体系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精准化实施、智慧化服务方面的高度认可。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实施,受助学生在综合能力提升、社会实践参与、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真正实现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
面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西安翻译学院正以“五到位”体系为基础,持续深化资助育人内涵建设。未来,学校将聚焦打造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资助育人体系,通过优化精准识别机制、拓展国际交流资助渠道、构建全生命周期发展支持系统等举措,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与力量。这条立足民办教育实际、彰显人文关怀的资助育人之路,正为更多学子插上追逐梦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