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学子豪情涌,创新征途浩气冲。第十九届“挑战杯”中国移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落幕,西安翻译学院参赛团队似灼灼芳华绽于赛场,斩获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创下历届最佳战绩,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这一辉煌成就,是西译师生拼搏的结晶、创新工作体系的见证,更是“敢闯敢创”精神的生动诠释。
初心萌芽:遗憾催生使命,多学科共赴征程
故事要从一个令人揪心的遗憾说起。“照护的里程 生命的刻度:安宁疗护服务优化路径探析——基于187个家庭深度调查的实证研究”项目,其诞生源于团队负责人傅欣瑜内心深处难以磨灭的伤痛。她的外公在生命最后阶段,全家人因缺乏专业照护知识,只能眼睁睁看着老人在痛苦与焦虑中走完最后一程。那种无力感,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傅欣瑜的心。她暗自发誓,一定要为改善这种状况贡献自己的力量,绝不让更多家庭承受同样的痛苦。
当傅欣瑜鼓起勇气将这个想法告诉指导老师石嘉妮时,石老师被她的初心深深打动,更敏锐地意识到这份研究背后沉甸甸的社会使命。无需过多言语,一场“用调研传递温度”的双向奔赴就此开启。康复治疗学、汉语言文学、翻译、设计等多个专业的学子迅速响应,齐聚一堂。大家深知,这将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征程,但没有一个人退缩,而是拧成一股绳,怀揣着共同的信念,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深耕磨砺:一线调研筑基,并肩作战破难关
安宁疗护,这个触及生命终点的敏感议题,让调研工作充满了艰辛。为了让调研真正深入、扎实,团队做出了一个看似“笨”实则无比明智的选择——扎根一线,以志愿服务为切入点展开调查。从此,周末往返于学校与安宁疗护机构之间,成了团队成员的生活日常。
在机构里,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学生,而是温暖的陪伴者。协助护理人员照顾老人时,他们会轻轻握住老人的手,陪他们聊天、唱老歌,用真诚和耐心打开老人的心扉。那些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的服务痛点,那些亲耳听到的临终心声,那些亲眼见证的照护场景,化作了团队最宝贵的“实践底稿”。
这份坚持长达三年。然而,当团队大部分核心成员相继步入毕业班,考验便接踵而来。考研的压力、实习的任务、毕业论文的撰写,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在人生的关键岔路口,他们没有选择各自为战,而是坚定地并肩作战。
他们牺牲了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将这份积累了三年的实践底稿和调研数据,精心打磨成最终的学术作品。白天,课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被充分利用,整理素材、讨论思路;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逐段打磨文字,为了一个观点的表述、一个数据的解读,激烈地讨论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对学术一知半解的“小白”,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研究者。他们互相打气,分享彼此的焦虑,也分享每一个小小进展带来的喜悦。正是这种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团队的报告质量愈发扎实。

领航护航:师者匠心育梦,双师助力树自信
“这份国赛一等奖,如果说团队的努力是‘里子’,那指导老师就是我们的‘面子’和‘底气’。”傅欣瑜对老师们的付出充满了感激。老师们的指导如一场倾尽心力的护航。
在调研报告撰写阶段,无论多晚收到初稿,次日清晨,团队收到的必定是满是红色批注的回复。每一个细节、每一处表述,石嘉妮老师都认真斟酌,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的地方。在PPT打磨阶段,她亲自参与设计制作,每天逐页带领团队分析修改,从字体大小到颜色搭配,从图片选择到动画效果,都力求完美。路演稿,她逐字逐句地抠语速、调节奏,确保每一个字都能准确传达出团队的核心观点。问题库,她先自己熟练回答每一个问题,然后再反复提问训练学生,让学生在面对评委时能够从容不迫。
那段时间,石老师既要处理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又要兼顾团队指导,常常看到她一边匆匆扒拉几口饭,一边紧盯着电脑上的文本和PPT。她的人格魅力与育人理念深刻影响着团队,教导学生善良做人、踏实做事、常怀感恩,让团队面对临终议题时保有同理心与专业性;鼓励学生自信、大胆、勇敢,成为团队的坚实支撑。团队面对瓶颈自我怀疑时,她的“相信”是定心丸;得知总决赛有强劲对手时,她“不到最后结果不要放弃”的坚持稳住大家心态。她传授的不仅是学术严谨,更是面对困难的笃定乐观。
在团队背后,还有一位默默付出的老师——岳蓓。她全程陪伴学生比赛,在学生们紧张备赛的日子里,她就像一位贴心的大姐姐,时刻关注着大家的状态。她会在学生们疲惫时,送上一杯热茶,鼓励大家坚持下去;会在学生们遇到困难时,耐心地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温暖的安慰和实用的建议。在比赛前夕,岳老师还特意为团队成员们加油打气,用坚定的话语和鼓励的眼神,让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信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道路。
创新蜕变:多管齐下激发,精益求精铸辉煌
从校赛到省赛、国赛主体赛,项目在呈现、模式、答辩逻辑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关键调整。石嘉妮认为该项目能够斩获国赛一等奖,最关键的成功因素在于“相信、行动、坚持和团队”四个词的紧密结合。相信是起点,从一开始就坚信选题的社会价值,坚信学生有能力做成这件事,并不断鼓励学生。行动是地基,成果建立在团队的调研和志愿服务之上。坚持是考验,项目周期长,尤其在学生面临毕业和考研压力下,大家依然选择并肩作战。团队是保障,老师做学生的“引导者”与“补位者”,搭建框架、把握方向,及时补足学生短板。
指导中,石嘉妮有一套独特而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性。首先,她会布置清晰的任务,并提供高标准的样板,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好”的标准是什么。其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而不是直接给答案,让他们先去看大量优秀案例,自己产出第一稿。最后,通过反复提问来倒逼他们深入思考和记忆。国赛决赛备赛冲刺时,石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写出所有可能提出的问题,然后逐个提问,基于回答梳理逻辑,建立“问题库100问”。她自己扮演评委,随时随地反复追问与训练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迫使学生发现逻辑漏洞,主动吃透所有细节内容。

传承展望:译园薪火相传,创新创业谱新篇
在项目推进中,团队还巧妙地平衡了专业服务和人文情怀。不同专业同学各展所长,康复治疗和中医专业提供支持与专项指导;汉语言文学、翻译专业贡献文本、翻译文献;设计专业负责宣传册,让产品被大众接受,实现专业服务与人文情感完美融合。
对于推动安宁疗护的社会普及,团队认为最大的障碍是大众的认知误区。中国人传统孝道观念认为安宁疗护等同放弃治疗。项目后续将通过做宣传物料、推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团队成员也会继续去养老院等地方进行服务,延续实践,让更多人接受帮助。
对于之后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学弟学妹,团队成员建议要把自己的专业性落到实处,多和社会各界接触,不要把视角局限在某一处。做项目时,要把数据和情感结合,数据要有科学性,结合前人研究和最新研究归纳总结,同时要带上情感,这样才能打动人。他们祈愿学弟学妹都能在竞赛里收获成长,做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项目。
本次大赛自启动以来,学校各级领导始终高度重视、全程跟进,多次深入团队指导交流,为项目把脉定向、给予方向性指导与持续性鼓励,为各团队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与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在数月备战中,师生团队携手攻坚,从技术突破到路演呈现,从数据验证到答辩演练,每个环节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最终在激烈角逐中展现出西译学子的扎实功底与创新活力,充分彰显出我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术科研氛围营造上的显著成效。
每一份荣誉都承载着奋斗的故事,每一次突破都见证着团队的成长。这段竞赛历程,是日夜兼程的耕耘,是团队协作的凝聚,更是西译人“敢闯敢创”精神的生动体现。
副校长、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张恒表示,学校始终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放在首位,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浓厚氛围,为学子们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在这里,学生们不仅能够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而不懈努力,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这片沃土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成就非凡人生。
(作者:鹿艳 校对:王丽凤 审核: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