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信箱
  • 信访举报
  • 一网通办
  • 课程中心
  • 查询系统
新闻中心

【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行健势坤议转型:西译举办多重变局背景下中国民办高校转型与重塑的路径探索报告会

作者:文/王丽凤 图/辛波 来源:党委宣传部 品牌传播部 发布:2025-11-17 点击量:

编者按西安翻译学院启动的“转型发展怎么看怎么办”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具有深远战略意义,旨在从根本上厘清“为什么转、转什么、怎样转”三大核心命题,打破思维定式,凝聚广泛共识,为学校在高等教育新格局中找准定位、明确路径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通过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

本次大讨论组织有序、推进扎实,提振了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转型发展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性。权威专家为全校引入了前沿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效拓宽了视野、启迪了思路,激发了全校教职工的危机意识与紧迫感。在分组讨论环节,各学院及职能部门围绕核心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畅所欲言,深入交锋,将理论学习的热度转化为思想碰撞的深度。

专家报告立意高远、启发性强,为转型发展与“十五五”规划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分组讨论则实现了理论启示向行动思路的有效转化。通过深入交流,广大教职工进一步将思想统一到学校转型发展大局上来,将力量凝聚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共同目标上来。前期讨论共识初凝,蓝图初显。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希望全校教职工珍视并延续此次大讨论形成的良好势头,在后续的大讨论中,以更主动的思考、更积极的建言,将讨论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强大动力,共同执笔书写西安翻译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11月17日,西安翻译学院启动第四期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校长仲伟合受邀作《多重变局背景下中国民办高校转型与重塑的路径探索》报告。理事长丁晶及全体校领导、各二级学院和职能处室科级以上干部听取报告并开展分组讨论。副校长武忠远主持。

报告中,仲伟合以人工智能、人口结构、国际高等教育三个因素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挑战开题,阐述了传统高教模式已难以为继的现实,进而给出数量驱动向质量引领、规模跟随向特色突围的战略发展建议。他以西安翻译学院与广东科技学院为例,剖析了中国民办高校在转型发展方面的共性经验: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向心力,智能融合重构育人模式,特色办学破解同质化困局,协同开放拓展办学格局。随后给出了中国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建议:一,党建引领与战略谋划把准办学方向;二,师资队伍与治理体系夯实发展根基;三,学科交叉与内涵提升增强竞争实力;四,产教融合与开放协同拓宽发展空间;五,层次跃升与文化铸魂塑造学校品牌。随后他以澳门中西创新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阐述了其为避免高校同质竞争而开创面向未来和产业、为满足大湾区数智化人才需求而整合新工科、新文科、新理科、新商科,构建数智科创、数智经济、数智人文、数智社会为一体的“数智+”的转型发展实践。

随后仲伟合结合自身职业发展,阐释了数智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强调了战略引领、国际视野、跨界融合三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基于国企出海大潮、跨境电商迅猛发展对国际化人才需求激增的形势,国内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战略选择。高校战略执行者应具备识变、应变、求变的能力,紧跟国际化教育转向,谋新路拓新径。随后他阐释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制度、办学、人员、科研、课程五个评估维度,强调了把握本土与国际化平衡的重要性;讲解了内向型、外向型国际化发展模式,并给出了从教育出海的参与者到全球共建的塑造者的身份跃升的长期发展规划,并建议当下首先应做好参与者角色,脚踏实地,为跃升做好铺垫。他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实践探索为例,阐述了其三个深度融合、五个国际化的具体做法;同时给出了创新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建议:用外语学科优势赋能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实施“专业+外语+国际化素养”、强化“专业+外语+智能”的培养模式,最终培养出兼具全球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知识深厚、数智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

报告高屋建瓴,打破了思维定势与视野局限,与会人员展现出昂扬的学习风貌。大家一致认为,报告内容启发性突出,观点前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具备参考与操作性,为我校转型发展提供了经验与路径借鉴。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王明明表示,数智时代正在重塑高等教育国际化格局,使其从简单的人员往来转向深层次的理念、资源与模式融合,培养具备“外语+专业+数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必选题。基于我校与全球75所高校的合作基础以及本硕连读国际班、硕士联合培养、短期交换等的成功实践,未来将构建“内外双循环”的国际化新格局。在对内国际化方面,持续加大“外语+专业”及“专业+外语”的校内资源整合并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着力引进并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优质课程资源,强化数智赋能课程体系建设;拓展“本土国际化”体验,通过国际化意识培养、多元文化讲座、外教沙龙等活动,提升学生全球竞争力。在对外国际化方面,将重点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中文+”的境外课程模块;探索以渐进方式设立境外教学点乃至海外校区,推进境外联合办学;通过国际资源优化、师资队伍升级、管理体系完善三大保障机制,走出一条国际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在高等教育新格局中彰显西译办学特色。

英文学院院长袁小陆表示,转型不仅是我校外语学科发展的突破口,更是回应时代需求。外语学科是我校的立校之基,面对新时代发展需求,我们必须打破思维定势,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走交叉融合之路,推进专业重构与创新,实现从“人才供给方”到“产业赋能者”的转型升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外语学科的社会服务效能,走出一条具有西译特色的外语教育新路径。英文学院将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应用型大学”总体目标,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实际,从三个维度发力推进转型: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本硕贯通”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以产业学院和微专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夯实学生语言核心能力,强化其全面发展,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

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李庆明表示,此次报告主题紧扣时代脉搏,精准捕捉多重变局下民办高校的发展命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前瞻性,提出的创新性建议拓宽了国际化教育思路,对我校转型发展及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启示。当前,民办高校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转型”是“必选项”,本质是从规模扩张的“野蛮生长”转向质量与特色驱动的“内涵式发展”,关键在于系统性“重塑”,放弃“大而全”,转向“小而精”,紧密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或新兴领域,加强国际化办学能力,提升数智时代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水平。对于国际语言文化学院而言,将会强化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构建“语言+专业+数智”教育体系,通过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为企业出海和跨境电商发展等培育急需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学中心主任李杰表示,对报告中提出的高校“同质化”感悟很深。学校应转向“质量提升+特色突围”的新赛道,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让办学定位、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学生发展深度契合。公共体育教学的转型应从“体能训练”到“素养培育”,打破“重竞技轻素养”“重形式轻实效”的传统模式,转向“健康素养+综合素质+特色赋能”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从“教会技能”转向“培养习惯”,从“统一要求”转向“个性适配”,从“独立授课”转向“跨界融合”,并通过数智技术赋能,让体育教学成为学生健康成长、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与视野的远征。专家引领,点燃智慧火种;分组研讨,激荡思想智慧。面对“转型发展”这一时代征程与学校嘱托,各会场在热烈的交流中商讨观点、贡献良策。此次大讨论,不仅是一次理论的升华,更是一次行动的昭示,将凝聚的共识汇入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彰显了全体教职员工破局开路、共赴新程的磅礴力量。


(文/王丽凤,图/辛波,校对/鹿艳,审核/邱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