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其工作质量关乎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西安翻译学院始终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倡导全体教师以德立身、以爱育心,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尚师德,提升育人本领。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恰是对我校育人理念与实践的深刻呼应。
多年来,西译教师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默默耕耘、厚德育人,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联合品牌传播部、人力资源处特别推出“师德标兵”专题报道,聚焦马楠、赵康、冯晓兰三位标兵的先进事迹。他们是我校教师队伍的杰出代表,在教书育人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他们主动作为,思考并践行教育革新,在学校转型发展中贡献智慧。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奋发有为,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共同为推动西译高质量发展、为民办教育事业的进步、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力量。
赵康,男,1983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现攻读西安交通大学语言文化系统学博士。现任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陕西省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会理事,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秘书长。曾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6项,校级课题10项;撰写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著作1部,教材1部。“汉语历史发展与国际交流研究”科研团队核心成员。

从香港理工大学的“翻转课堂”到西安翻译学院的数智化课程,他用创新点燃教学热情;从茶文化汉语教学到AI赋能语言研究,他以跨学科视野开拓科研新境。他铭记并践行恩师“教育是终身事业”的叮嘱,在西安翻译学院讲台上一站就是15年,逐渐从一名青年教师淬炼成团队骨干……他就是赵康,一名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学无止境才能站稳讲台”的师者。
方寸讲台 亦是山河远阔
赵康认为,在学生眼里,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所以为师者更应学无止境。赵康的求学历程跨越西安、香港两地,在求学历程中遇到博学而无私的外籍恩师,给予了他学术和精神上的双重滋养。
香港理工大学的Dr. Jozsef Szakos是他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他来自捷克,热爱中国文化,获得了汉语言文学的博士学位。他时常带领我们参与真实的留学生汉语教学,把最前沿的文献分享给我们,有时甚至把文献翻译成中文,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谈及导师Dr. Jozsef Szakos,赵康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毕业后,导师的鼓励一直伴随着赵康。“正是他的鼓励让我后来决定继续深造,坚持考博,终于考上了西交大博士。”
香港理工大学的求学经历为赵康打开了教学创新的大门。“在香港学习期间,我首次接触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授让我们小组用茶文化设计汉语教学方案,这个案例启发我发表了《以茶文化为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翻转课堂”实践》的北大核心论文。”赵康回忆道。最终,这些教学创新福泽到了西译学子们的身上。
在赵康的教学生涯中,最令他难忘的是带领学生到西安博爱国际学校实习的经历。实习期间,同学们深入接触美国、韩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留学生。赵康在晚自习指导大家研究和解决白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准备第二天的教学设计,有时也会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这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对实习生们影响深远。“我现在还和那些同学保持着联系。他们有的已经是博士,有的是孔子学院的外派教师,有的是中学的骨干教师,还有学生通过志愿活动留在了国外工作……总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在真实场景中锻炼,增加国际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赢得更好的发展平台和育人效果。”自此后,赵康一直致力于为学生们寻找更多的真实场景实习平台。他深谙,也许一个机会就会改变许多人的一生。为师者,正是为学生瞭望远阔山河的搭梯人。

与时俱进 力主革故鼎新
随着时代发展,教学模式需不断更新。眼界开阔的赵康一直力主革新。比如他负责的《汉语国际教育概论》正在建设为数智化课程,其在传统教学内容中融入“三新”:新形态(混合式教学)、新评价(应用性强的模拟教学)和新场景(在学校新建的语言实验室内教学)。通过创新模式并融入智慧化辅助,教学将更加适应当代大学生,效果自然超越传统模式。
要与时俱进,就需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征。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门重要课程的承担者,赵康对00后大学生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00后具有三个鲜明特质:数字化原生代、注重个体价值、渴望即时反馈。就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课,赵康谈了自己的心得:上课语言风趣,适当融入当下网络热点词汇,拉近与他们的关系;讲解知识设计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加强课堂互动,最好能记住学生的名字与特点,增强学生被尊重和被关注的心理;学生试讲时用现代技术辅助,比如用教师机,多媒体,语音实验室等,为学生助力。”因为持续深造学习,不断了解新时代学生的心理,且具有开阔的思维、广博的知识,他的课堂生动而有趣,甚至还有其他一些专业的文学爱好者常来蹭课。
当被问及AI时代的教师应如何站稳讲台时,赵康略加思索回答道:“做机器无法替代的教育者。”他认为在AI时代,首先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结。“我的教学经历证明,AI无法替代师生心灵沟通”。其次要锻造跨学科整合能力。“如将茶文化、书法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语言教学,这些实践性较强的还是得有老师来指导”。他还强调了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还在不断产生新的理论和方法,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也是AI做不到的。”
新时代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然而赵康凭借持续学习和不断思考,在与时俱进的道路上抓铁留痕、潜心开拓,成为学校创新发展的积极践行者。

深耕科研 更抓学科建设
赵康科研成果卓著,他认为推动科研取得成效的做法有三点:问题导向、技术融合和团队协作。“我通过‘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地铁进水’发现应急语言服务的需求,最后成功申报上了省级课题;将AI赋能教学的理念应用于教学研究,最终产出SCI论文;在申请科研项目时组建5人梯队,发挥各自所长,完成了省级项目的申报。” 他通过自身的具体案例阐释了以上三点的关键作用。对于提升论文录稿率和课题中标率,他建议要做到数据可视化,并持续追踪热点。“比如近年聚焦‘人工智能+语言教学’交叉领域方面的论文更易中标。”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赵康指出了该专业正面临着的重大转型:从“语言教学”转向“文化传播”、从“线下教学”转向“智慧教育”、从“单一输出”转向“双向交流”。这就要求专业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他表示,正在建设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就是应对转型的“利剑”。变有应变,这才是新时代高校教师应有的发展型思维。

与“译”同行 赢得硕果盈枝
在西译工作近20年,赵康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也深深感恩学校给予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我个人成长的每个关键步伐都受益于学校良好的内部人才培优政策。比如正是基于我校和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才让我下定决心远赴香港攻读硕士。读博后,学校为了让我潜心深造,不仅减少了我的教学课时和工作任务,还会在毕业后给予学费补贴,这大大减轻了我的压力和负担。”
赵康认为,丁祖诒老院长提出的“创东方哈佛”理念展现了一位教育家的远见卓识、非凡胆魄和深沉情怀。“这一理念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基于老院长的独特教育实践、对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深刻思考以及崇高理想追求的产物。在资源匮乏、政策环境不够明朗的时期,老院长以非凡胆识提出此宏愿,就是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战略家和实干家。他的这份坚持和作为让人感动。”回忆往昔,赵康眼中闪烁着激动,“理事长丁晶继任以来,继续扛起‘创东方哈佛’的大旗,将学费收入全部用于院校发展。10余年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环境迅速步入智慧化,建了更多的实习实训室,校园也变成了花园式大学……”赵康表示自己越来越喜欢西译,喜欢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革的奋进中的西译。
从教近20年,赵康笔蘸天河,手扪象纬,专心地描绘着育人的一撇一捺。挂席拾海月,乘风下长川。在越来越高标准的高校育人征程中,赵康表示自己会持续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跟牢学校转型发展的步伐,为学科建设殚精竭虑,为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赵康,恰是西译转型发展时期师德师风的典范,是广大西译教师勇担使命、实干笃行、践行转型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