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信箱
  • 信访举报
  • 一网通办
  • 课程中心
  • 查询系统
新闻中心

薪火相传卅八载,教育报国续华章——写在西安翻译学院38周年校庆之际

作者:丁晶 发布:2025-10-28 点击量:

【编者按】一百年雄关漫道,九万里风鹏正举。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的重要时刻,西译迎来了建校三十八周年的荣光时节。理事长丁晶撰写的《薪火相传卅八载,教育报国续华章》一文,以深情笔触回望了学校筚路蓝缕的办学历程,彰显了举办者们“教育报国”的使命初心,擎绘出西译迈向“百年名校”的宏伟蓝图。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面对“十五五”推动高教分类发展、强化应用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与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部署,西译提出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培养模式、办学方式与管理效能为核心的“五大转型”路径,既是对国家战略的自觉呼应,也是对校本发展的深度思考。作为西北地区民本高教的旗帜,西译肩负着探索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时代重任。教职工须深刻领会学校发展战略要义,将个人成长融入学校发展洪流,将教育理想汇入国家需要大局。

众智谋事必明,众力举事必成。愿全体西译人以此为新的起点,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开放的心态、更广阔的视野、更扎实的作为,为将西译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大学”而投身转型发展的宏伟事业,在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属于西译人的时代华章!


薪火相传卅八载,教育报国续华章——写在西安翻译学院38周年校庆之际

作者:丁晶


题记:三十八年前,我的父亲丁祖诒在这里点燃了一盏教育的灯;十三年前,我接过了这盏灯。光还是那束光,路已延伸向更远的远方。


当秋风再次拂过终南林麓,当太乙河的波光又一次映照晨读的身影,西安翻译学院迎来了她的第38个春秋。站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国家“十五五”发展蓝图全面绘就的历史新起点上,作为一位从父亲手中接过办学火炬、已在这条教育征途上跋涉了13年的“西译人”,此刻,万般思绪涌上心头:该如何以赤诚与行动,走好他用一生铺就的教育之路?


一、高山仰止:父亲和他的“第二希望工程”

西译的每一寸土地,都烙印着父亲丁祖诒教授奋斗的足迹。38年前,他敏锐地捕捉到改革开放对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毅然放弃公职,在一片荒芜中创办西安翻译学院。没有校舍,就租厂房、改旧楼;没有资金,就四处奔走、省吃俭用。父亲常说“落榜生是烧到七八十度的水,添把柴就能烧开”。这句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他对无数青年命运的深切悲悯,也是他开创“第二希望工程”的初心。

创业的艰难,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里。1993年要买下国营钟表厂旧址作为校舍时,他四处奔走筹资,连续半个月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瘦得颧骨凸起,最终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率先打破“租赁办学”的困局。而他自己,在15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搭了张折叠床,一住就是十年,说是“离学生近,心里踏实”。

他把对学生的爱,藏在最琐碎的日常里每天早自习必去操场听学生读英语,发音不准就当场纠正;食堂开饭时总会挨个窗口查看,看看菜量打得够不够,叮嘱师傅免费汤里多放几个鸡蛋;有贫困生交不起学费,他不仅减免费用,还悄悄塞给学生生活费,自己却连件新衬衫都舍不得买。2007年他手术后第三天,在病床上写下“安得增寿五十载,相伴后生到地老”;醒来第一句话问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毕业班的就业推荐表送出去了吗”。

他不仅是一位管理者,更是一位真正的师者。他讲课幽默、报告动人,学生都爱听他说话。他创立的“外语+专业+现代技能”培养模式,以及“全住校、全日制、全封闭”的严格管理模式,不只是制度,更是他对“育人育心”的深刻理解。他提出的“读书、做人、变革、奋进”的校训,至今仍刻在西译的基因里。

父亲一生践行“让无助者有助,让有志者成才,让奋进者辉煌”的誓言。他离去时,墓碑上只留下一句话:“我不过是一块为民学破土发芽而生就的铺路石。”这恰是他一生的写照:甘为基石,愿作火把,照亮一代代学子前行的路。如今,每年他的祭日,总有学生从全国各地回来,含泪追忆“丁爷爷”的点点滴滴。近20万名毕业生,就是他教育理想最真实、最温暖的回响。


二、弦歌不辍:传承中坚守与创新的十三年

时光流转,精神不灭。十三年前,我从父亲手中接过的,不仅是沉甸甸的办学重任,也是他“教育报国”的未竟理想。这十三年,是西译精神薪火相传的十三年,是我们这一代人用坚守回应历史、用创新奔赴未来的十三年。


(一)发展进阶:从规范办学到高质量发展

十三年来,学校走过了一条从“规模扩张”到“内涵赋能”再到“质量发展”的演进之路。2013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站稳办学根基;2015年,成为陕西省首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院校,明确办学方向;至2018年获评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2023年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办学质量获得权威认可。学校连续三年跻身软科中国大学“最满意大学”榜单20强,并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民办高校第9位。学校还先后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陕西省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以上都印证了西译从“办起来”到“办得好”的进阶之路。


(二)质量突破:专业与课程建设跻身全国民校前列

办学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专业与课程的质量上。在国家“双万计划”建设中,我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总量位居全国民办高校第13位、西北地区第1位;我校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总数达6门、省级一流课程3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总量位列全国民办高校第4位。这些可比、可鉴的成果,让我们在与许多建校历史相近的公办高校同台竞技时也毫不逊色。教育部评估专家赞誉西译是一所有抱负的大学,一所有灵魂的大学,一所精致的大学,一所有卓越办学成效的大学。


(三)强师筑本: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梯队

我们始终把师资作为办学第一资源,持续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育力度。学校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人才建设,累计支持近200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引进博士学位教师200多人,博士教师占比从4%提升至28%。目前,学校专任教师达1189名,师生比为1:16.8,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等各类专家学者60余人。2023年起,学校筹措资金用于薪酬调整,重点向一线优秀教师倾斜,有效激发了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四)育人环境:从租赁校舍生态智慧校园的蜕变

为彻底改善育人条件,近五年理事会每年投入1亿元对校园进行整体提升,全面打造“人文、生态、美丽、智慧”的现代化校园。我们在智慧校园建设、产教融合空间拓展、人文生态社区营造等方面实现实质性突破,营造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育人氛围。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变迁,更是学校发展理念、育人模式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今天,在终南山下、太乙河畔,一座宜学宜读宜修身的花园式大学已然矗立。


(五)人才辈出:践行“让有志者成才”的教育承诺

我们紧紧围绕“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爱生如子、厚德敦行”的办学精神,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批批时代发展急需的合格毕业生。他们以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为学校赢得了“要学习到西译”的社会美誉。他们中,涌现出西安永兴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建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佳播音员”常黎春、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姚一波、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叶瑜、带动15万人就业的青年创业者郑远元等一批杰出代表。

这十三年告诉我们,最好的纪念是发展,最好的传承是创新。我们以坚守致敬历史,以创新拥抱未来,让西译的事业在时代的浪潮中,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继往开来:共绘迈向百年名校的壮丽蓝图

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召唤为我们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更为民办高校指明了前进方向。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结构性变化与AI技术对语言教育的底层重构,也让我们这样的民办高校站在了转型与突破的十字路口。值此“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启新之际,我常常自问:如果父亲还在,面对今天的机遇与挑战,会如何引领西译走向下一个十年、二十年?


(一)战略蓝图:“三步走”迈向百年名校

高校的发展,往往历经创业期、中兴期与成熟期三大阶段。西译已经走过了艰辛而辉煌的创业期,正全面迈入以规范办学、内涵发展为特征的“中兴期”。从现在到建国一百年,西译战略安排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从2026到2030年完成转型奠基任务;第二步,从2031年到建校五十周年实现突破提升;第三步,从2038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崛起腾飞。

第一阶段“转型奠基”(2026-2030)

学校以全面转型为突破口,积极应对职业本科、数智化等带来的冲击,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到2030年,高质量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实现“申硕”目标,获批6–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综合实力稳居全国民办高校前10名左右,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应用型民办大学。

第二阶段“突破跃升”(2031-2037)

学校成功摆脱“人口变化”等因素带来的生存发展危机。到建校五十周年之际,核心竞争力指标显著增强,硕士点规模拓展至10–15个,1–2个学科跻身省级重点学科行列,力争更名“大学”,建成在全国具有一定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第三阶段“崛起腾飞”(2038-2049)

到建国100周年,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全面实现现代化,达到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与科技创新能力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大学。


(二)奠基工程:“十五五”期间全力推进五大转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实现“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在学校“十五五”转型奠基期,必须全力实施五大转型,完成学校突破跃升、崛起腾飞的奠基工程。

以“本硕贯通”为引擎,实现办学层次转型

推进办学层次向本硕贯通转型是提升学校学术地位和人才培养纵深的战略选择。举全校之力,在巩固本科教育质量基础上,强化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科研平台建设,全面达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要求,确保申硕成功,并前瞻布局培育更多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点,构筑“本硕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以“区域融合”为根基,实现服务面向转型

服务面向区域融合转型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使命担当。围绕西安“双中心建设”、陕西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建设需求,研究编制学科专业与行业产业耦合图谱,定制化开展人才培养与科研服务,深化产教融合,使学校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

以“应用创新”为特色,实现培养模式转型

培养模式向应用创新型转变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塑。突破模仿跟随的路径依赖,以“新文科”为主体,“新工科、新医科”为两翼,推动教育教学从注重知识体系完整向服务社会需求转变,在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数智化赋能等方面走出一条契合地方需要、彰显西译特色的应用型发展道路。

以“开放协同”为路径,实现办学方式转型

办学方式向开放协同转型是资源汇聚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突破自我循环的局限,积极与国内同类、国际合作院校开展学习、交流与合作,在市场经济中寻求新的增长点,通过强化与政府、市场的互动,构建学校、政府、市场协同发展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三重优选模式。

以“精益治理”为保障,实现管理效能转型

管理效能向精益治理转型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整合生存与发展资源,强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统筹评估整改与硕士点建设,推动经费收入多元化与办学形式多样化,促进行政运行高效化,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学校发展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中。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共同为西译的下一个10年、20年、30年……为她迈向百年名校的宏伟目标,奠定最坚实的基础,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中,贡献西译方案和西译力量。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西译精神,历久弥新!

谨以此文,致敬伟大的创办者,祝福青春的西安翻译学院!


(编辑:王丽凤  校对:鹿艳  审核:邱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