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西安翻译学院启动的“转型发展怎么看怎么办”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具有深远战略意义,旨在从根本上厘清“为什么转、转什么、怎样转”三大核心命题,打破思维定式,凝聚广泛共识,为学校在高等教育新格局中找准定位、明确路径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通过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
本次大讨论组织有序、推进扎实,提振了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转型发展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性。权威专家为全校引入了前沿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效拓宽了视野、启迪了思路,激发了全校教职工的危机意识与紧迫感。在分组讨论环节,各学院及职能部门围绕核心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畅所欲言,深入交锋,将理论学习的热度转化为思想碰撞的深度。
专家报告立意高远、启发性强,为转型发展与“十五五”规划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分组讨论则实现了理论启示向行动思路的有效转化。通过深入交流,广大教职工进一步将思想统一到学校转型发展大局上来,将力量凝聚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共同目标上来。前期讨论共识初凝,蓝图初显。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希望全校教职工珍视并延续此次大讨论形成的良好势头,在后续的大讨论中,以更主动的思考、更积极的建言,将讨论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强大动力,共同执笔书写西安翻译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11月24日,西安翻译学院启动第六期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山东协和学院创办人、山东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盛振文受邀作《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报告。理事长丁晶、校长姚书志及全体校领导、各二级学院和职能处室科级以上干部、教师代表听取报告并开展分组讨论。副校长武忠远主持。

山东协和学院创办人、山东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盛振文作报告
报告回顾了山东协和学院的办学历程,强调了党建在民办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阐释了面向教育强国教育建设“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办学思考路径;讲解了如何当好教师、解决就业、做好思政育人工作;着重阐述了“山东露脸、全国冒尖”,在每个阶段紧抓一个目标实现突围的核心思维及做法。
报告结合发展历程,讲解了山东协和学院的成功做法:一,发挥乡村医生培训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学校秉持“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服务”理念,廿载如一日持续开展乡村医生培训,受到国家、省级领导高度认可,不仅形成广泛社会影响力,且为国家和百姓办了实事。二,借助驻鲁驻济高校和企业资源,扎实学科建设及应用人才培养。通过实施“每个二级学院背靠一个大学,每个专业背靠一个企业”的做法,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力度,解决就业出口。三,双创教育助推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全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施148双创教育体系,狠抓互联网+大赛,紧跟形势走,按照文件干,外树品牌,内抓内涵。四,深化内部治理体系改革。通过全员竞聘、教师档级聘任等形式,实施物质、精神、情感激励,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承办全国民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讨会,牵头成立全国民办高校课程思政联盟,覆盖全国29省,形成强大辐射效应。

报告视野宏阔、案例翔实。盛振文结合自身创业办学经历,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干货满满。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其为我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引与实践路径。
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刘建华表示,此次报告让人眼界开阔,受益匪浅。结合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民办高校教育发展面临问题、我校“文强工弱”现实,我认为应采取“换道”策略,求变求新求强。一,求变。按照“纲要”要求的“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进行“换道”,统一业务和数智化一体化发展思路,借助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途径。二,求新。把学校各项事业都和从“转意识、转模式、转组织、转文化、转方式”五个“转”结合起来,通过新数智化发展“新赛道”开创新“意识、模式、组织、文化和方式”,使我校专业特色得到新发展。三,求强。培育挖掘我校专业、文化、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特色优势,在全国乃至国际树立新样板,也就是报告提出的“冒尖”,使各项事业发展达到新高度。
护理与康复学院院长刘喜文表示,报告关于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洞见,让我意识到民办高校的生命力,归根结底源于其能够塑造自身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价值。山东协和学院坚守“医学+专业”赛道启示我们:特色是把唯一性资源熬成不可替代性的能力。在我校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护理与康复学院面临的正是如何将学校深厚的多学科底蕴与鲜明的外语等人文特色,无缝对接到护理与康复领域,并将其锤炼成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把学校“最懂外语”的基因嫁接到“最缺外语”的健康领域,把“新医科+大健康+国际化”做成别人想抄也抄不走的“护城河”。构建“护理-康复-外语”深度融合的课程与能力矩阵。我们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锚定“基层国际健康管家”这一细分生态定位:毕业生既能下沉县域医共体,又能对接国际康养机构,在区域乃至全国高等教育格局中形成“外语最优且最懂国际规则的护理康复人才”这一独特标签。
创新创业学院职业创业就业教育中心主任陈莉表示,报告中“四平八稳是不行的,得出奇招”“抓住每一个机会,把事情做到最好”让我感触颇深。我校应抓住产业升级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时机,集中资源深耕细分领域,打造核心课程与实训体系,形成不可替代的品牌优势,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创新创业学院未来将紧扣转型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趋势,朝着体系化、特色化、实战化等方向推进,通过多元协同与资源整合构建完善的双创生态。一是课程体系从单一化走向专创融合与动态迭代;二是构建阶梯式实践体系,打造全链条闭环式培育平台;三是对接区域需求赋能地方发展,推动学院“教学+服务”的双职能升级。
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刘远征表示,对于继续教育学院而言,“转型”更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报告提出的“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我感触颇深,并对学院发展有几点启示:一,学院需明晰定位,服务终身学习。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需求,从传统学历补偿教育向“学历+技能”、职业培训、社区教育多元发展,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二,提质增效,重塑发展内涵。推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改革,强化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严把质量关,打造具有西译特色的非学历与学历继续教育品牌项目。三,开放融合,拓展发展空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跟新技术、新职业趋势,积极开拓新的增长点,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内涵式发展,使我校继续教育成为学校服务社会、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
本次大讨论以前瞻视野指明民办高校突围的实践路径,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思想动力。分组讨论思想碰撞,智慧交融。这场深入肌理的集体思考更是一次聚力前行的实践号召。
(文/王丽凤,图/辛波,校对/鹿艳,审核/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