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首届人文秦岭学术沙龙会议暨秦岭文献中心、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陕西终南学社名誉社长李浩,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吕建福,陕西理工大学教授、学报编辑部主编冯岁平,西北大学教授、博导贾来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董永强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我校副校长王利晓、陕西终南学社社长李家宝出席并讲话,秘书长史飞翔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王利晓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秦岭沉淀着数千年的文献典籍,孕育着多元共生的文化。西译将“传承传统文化、服务区域发展”作为办学使命之一,希望通过秦岭文献中心系统梳理秦岭文化脉络,让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典籍“活起来”;同时依托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挖掘终南文化内涵,为当代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养分。西译愿以两个中心为桥梁,以学术沙龙为纽带,与专家学者们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学术交流,共同挖掘和传播秦岭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其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李家宝表示,两个中心的成立旨在提升研究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依托校内外资源,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两块牌匾亦是一份学术责任、一段学术使命的开启。期待两个中心以文献为基石,梳理秦岭文脉的源流变迁;以学术为桥梁,联结古今中外的研究力量;以文化为纽带,让秦岭的人文之光穿透时空,照进更多人的心灵,让秦岭文脉永续流淌,让华夏精神代代相传。

我校科研处副处长张莹宣读秦岭文献研究中心、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文件。王利晓、李浩共同为两个中心揭牌。
在主旨发言环节,李浩在《关于打造“唐诗文化品牌”的几点随想》报告中指出,唐诗将西安历史文化、文学文化、文物遗址文化、文商旅文化、文化创意文化等碎珠散玉贯穿起来,成为宣传西安文化的形象大使,并详谈了自己对于践行“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几点建议。吕建福在《神道与人道——宗教中国化的一统体制》发言中提出,中国宗教具有悠久的人文情怀和宗教中国化大一统的历史特征。冯岁平做《日本冈仓天心的蜀道考察述论》发言,通过近代日本美术家冈仓天心的考察经历和第一手史料,展现秦岭蜀道的丰富文化遗存。
在分组讨论环节,两个小组紧紧围绕“秦岭文献的历史与保护”“终南宗教文化的现状与展望”展开深入研讨。学者们讨论视角各异,从秦岭与中华文明、秦岭古道、终南学、秦岭宗教等多维度切入,激烈交锋于秦岭人文宗教的研究议题,既有思想碰撞的热烈,更有文化传承的厚重。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会议不仅拓展了秦岭文化研究的学术边界,更通过多维视角的融合,使学者们在思想碰撞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给养,为后续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超磊博士主持闭幕式。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终南学刊》执行主编刘康乐作约稿说明。秦岭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高叶青在总结发言时表示,本次沙龙围绕秦岭文献典籍、宗教传承、生态人文、历史脉络等领域展开深入研讨,最终取得了文献挖掘与学术体系建设新突破、开辟了宗教与文化传承研究新维度、探索出生态与人文融合研究新路径三大成果,为秦岭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学术活力。陕西终南学社将以两个中心为平台:一,共建“秦岭文献数据库”,系统整理历代秦岭相关典籍 、碑刻、口述史料,填补文献碎片化的短板;二,开展“秦岭宗教文化专项研究”,重点挖掘重阳宫、楼观台等遗址的学术价值,推动道教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对话;三,打造“终南学学术论坛”品牌,推动秦岭文化研究从地域走向全国,形成常态化学术交流机制。期待未来能与各位专家学者继续深化合作,加强跨学科联动,推动考古、历史、宗教、生态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让秦岭文化研究更具深度与广度;加强成果转化,将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相结合,让秦岭人文成为滋养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王丽凤 图/鹿艳 校对/鹿艳 审核/汪杰)